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邮史钩沉 - 汉代的军邮,有平信,有快递,还有原始版的电报

本文曾发表于1963年第4期的《集邮》杂志(作者史式),现在读起来仍有“温故而知新“之感,特分享如下: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北方边境上对匈奴奇兵展开了长期的军事斗争。那时,战线延长达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已有了严密的军事通讯工作。

 

根据历史记载和汉代木简来看,西汉各级地方官和守将之间,各军事据点之间,经常有军事书信往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在文书上注明“以邮行”的,是普通书信,也就是平信,可以按照当时规定的班次传递出去。

 

二是在文书上注明“吏马骑行”的,是紧急文书,也就是快递,需要专人快马传递。

 

三是在文书上注明“以次传行”的,是一种“传阅”的公文,规定从某处起到某处止依次传阅,不许有误。曾经有一块木简上写着“广田以次传行至望远止”,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我国北方的边境线很长,“吏马骑行”的紧急文书一天也不过三百余里,从辽东送信到河西,要一二十天才能送到,按照军事上的要求来说,还是太慢。因此,除了建立军邮组织外,还采取了举放烽火的办法来传递军情。

 

也许有人认为,举放烽火只能笼统的预警,无法传递比较复杂的情报。其实不然,举放烽火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史料记载,举放烽火的方式有三:一是燃积薪,二是举苣火,三是放烽烟。如果敌人在五百人以下,放一道烽火;在五百人以上的,放两道烽火。再根据汉代留下的遗迹来考察,举放烽火的内容就更丰富了。现存的烽火台遗迹,很少有孤立的,大多是三五成群,或者排成直线,或是排成十字交叉。可以想象,举放烽火,或是数台并举,或是有先有后,这样,再加上举放方式和举放次数的不同,就有可能交叉变化为不同的信号,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旗语,传递相对复杂的军情。

 

汉武帝时,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头攻击匈奴,就曾以烽火作为进军的信号,仅仅一天的时间,信号就从河西传递到辽东。或许,这是电报发明以前最迅速的通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