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第四届全国邮展大金奖获得者李曙光(1):初识邮票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09-18 | 1373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四届全国邮展于1991628 日在上海市展览中心开幕,共展出 220 730 框展品,李曙光的《新中国军邮》获得大金奖。

 

李曙光10岁开始集邮,而集邮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 他的老家在山东邹平,家中祖祖辈辈务农。父母亲十六、七岁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20世纪50年代初,他的父亲从山东南下,先调到华东局党校,随即又调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时任校长办公室主任秘书。他的父亲每天都要接触全国各地给学校和校领导寄来的函件,拆开送阅之后,信封往往没有什么用处就全部销毁了。他的父亲见信封上五颜六色的邮票很好看,又知道国内外有人专门以此收藏为业,便一一剪了下来,夹在本子中间,不知不觉间夹满了厚厚几大本。他的父亲读过私塾,完全凭着个人的悟性,摸索着与邮票打交道的乐趣。

 

有时候,李曙光碰巧遇上父亲在观看一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片,那种专注的神情比小孩看小人书还入迷,他只好眼巴巴地站在一旁等待,心想这些花纸片一定有什么魔力,要不然他父亲的眼神怎么总会盯在上面。有一次,他忍不住问道:“这些小纸片是什么呀?” 他的父亲如梦初醒般地看着他,笑着说:“这是邮票。” “干嘛用的?” “专门帮助写信的人送信用的。” “上面画的是什么啊?” “全是故事你想听吗?” 李曙光好奇地点了点头。

 

后来,李曙光的父亲一有空就跟他一枚一枚地讲述邮票,从图案到名称以及图案背后的故事。当时,李曙光只是一张白纸,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因此听得格外入神。许多在课程上学到和没有学到的知识,怎么一下子变成了一枚枚邮票,飞进眼帘,直入脑海。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曙光的父亲开始教他洗邮票。先是用脸盆盛上水,把那些从信封上剪下来的小纸片放到水中浸泡。他的父亲告诉他说:最主要的是把握好时间,时间长了,邮票容易泡糟,时间短了,邮票和信封没分离,硬撕容易揭坏,自由分离最好;邮票泡好了尽快捞出来,否则,信封纸、墨水字迹都会掉色,都有可能污染邮票。他的父亲总是边说边教,一枚一枚洗去邮票背面的浆糊,放在吸水的草纸上压平,然后阴干,再夹到本子中。李曙光一次又一次地跟着父亲洗邮票,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他父亲不止一回地提到,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个样子,一丝不苟,认真为上。于是他模仿着大人的样子,洗干净了手再去动邮票,拿邮票时学着用镊子,把邮票摆在放大镜下欣赏⋯⋯。真把集邮当作 一件事情,认认真真地去办理。

 

10岁的时候,李曙光有了自己的第一本集邮册,那是他父亲手把着手教他自己制作的。集邮册很简洁,材料就是一些平整干净的废旧复写纸盒、无色透明的玻璃纸和白色胶布条。首先是比照普通书本那么大小的尺寸,把纸盒裁成一张张纸板,每张纸板白色的一面为正面,杂色为背面,然后把纸板加工成邮票册单页 。 具体做法是:任选一张纸板,用铅笔在背面计算尺寸,除上下两端各留出一定空间外,剩余部分均匀分为四格,在每一格的底线上画出 “U ”形线条,长度般为纸板的十分之八,高度2025毫米;接着用刻刀沿“U”形线条深深刻透;从背面将裁好的长条玻璃纸插入,拉直绷紧,三边涂上胶水粘牢;翻过来,正面就成了可以插放邮票的单页了。单页做成后还要压平阴干,然后再每两张单页背靠背地粘贴在一起,合二为一,变成正反面都能插放邮票的册页。最后,册页与册页之间一侧用胶布相连,一侧用胶布包边,厚厚一本集邮册就做成了。

 

李曙光儿时的集邮册都是自制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省下一点钱买邮票。不过,这种小制作,不仅培养了他的手工技能,懂得了集邮册的制作过程,更重要的是,使他在劳作之中增强了集邮情趣。

 

于是,集邮爱好便在李曙光的心中种下挥之不去的情结,年年岁岁,矢志不渝。那么,他是如何“与邮相约”的呢?请关注第四届全国邮展大金奖获得者李曙光(2):与邮相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