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第四届全国邮展金奖获得者李曙光(6):如何更上一层楼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09-22 | 1071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第四届全国邮展金奖获得者李曙光(5):军邮军魂(下)” 一文中,我们提到,李曙光十年磨一剑,一举捧得第四届全国邮展的金奖。那么,对于那些在邮展中受挫的集邮人士,他又会给出哪些建议呢?

 

l997年在重庆举行的全国邮展上,李曙光第一次作为见习国家级评审员,有机会仔细阅览了吴宝国同志组编的《华东区军邮 (1945-l952)邮集》,那次他荣获了镀金奖 。四年之后,一些集邮者看到邮市日益低下,卖掉邮票,远离了集邮。但吴宝国仍在执著地努力,不停地搜寻积累,不断地在报刊上发表邮学研究文章,用几年心血换来新邮,重新创作了一部《人民军邮 (1945l953)邮集》,并于2001年在南京举行的全国邮展上以 88 分夺得大镀金奖 。这部邮集的成功之处很多,李曙光从如何更上一层楼的角度,谈起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紧紧围绕邮政历史。任何一部邮政史邮集,最终目的是向读者讲述一个与邮政历史紧密相关的故事 。往往有些邮政史邮集偏重了革命史、战斗史、成长史的描 述,而忽视了邮政史的拓展和研究。其实,李曙光过去组集时,也是这样,喜欢用大量的文字去介绍部队的番号,渲染那些轰轰烈烈的战争片断,误以为这就是邮史,结果张冠李戴了。按规则,邮政史邮集应该展现邮政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文字笔墨应该着力描述邮政机构、邮资 、邮戳、邮路的变化。每一页贴片上介绍部队背景的解说要少,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即可。即便是叙述部队编制体制变动情况或战斗历程 ,也是为剖析这个部队的邮政机构及邮政历史的发展演变,而不是展示部队本身 。用邮品叙说邮政历史的发展进程,最好能有新的发现。创新是邮集发展的灵魂,创新要以邮品为据,旨在拓展主题。

 

二是着力突出军事邮政。我国的军邮史邮集大多都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意在表现人民军队在某个时期 、某个地区的特殊邮政业务。相对民邮来讲,邮集的集邮重要性强,且素材单调稀少一些 。为此,军邮史邮集要保证姓,每 一页贴片都要在字上做文章。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军事邮政,而不是淡化。可以说,一部邮集中有个别小的游离主题的素材也许还能被读者认可,但多了人们就会产生牵强附会之感。如支前工作,在战每活动中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后援保障支援 ,可是在邮政业务分工中,则完全属于地方邮政 。这类信件当年数量很大,如今收集研究的人却很少,把它放在军邮集中有些勉强 。而且,有的担架队信封上还没有销盖专用的支前邮戳,若仅以钢笔涂改的字迹为准,很难断定就是支前封。

 

三 是尽量增加重点邮品 。参加竞赛类邮展,本身就是参与竞争 。就像跑步的目的是为了健身,平日天天晨跑无所谓快慢,但参加长跑比赛就要拼命了——尽可能地使出浑身本事,争取好名次。参展也是如此,既然投入竞争行列,就不能无所准备,仅抱着侥幸获胜的心理仓促上阵,而需要显示实力。因此,在制作、修改邮集时,要多在增添重点邮品上工夫,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最能体现收藏和研究水平的邮品上,即在邮政历史这座大厦中起关键支撑作用的重点邮品。如在 l945年至 l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邮政历史中,引人注目的重点邮品有各解放区军邮品、 第一野战军邮品、志愿军初期入朝邮品、志愿军军邮明信片和邮简,以及 《军人贴用》邮票实寄封等等。吴宝国的邮集中已有不少,尽可能地加大这类邮品的比重,把它们融进邮史故事,势必使邮集增辉 。

解放区军邮品
解放区军邮品


 

第一野战军邮品
第一野战军邮品

志愿军初期入朝邮品
志愿军初期入朝邮品

志愿军军邮邮简
志愿军军邮邮简



信息时代,大大拓展了集邮者的眼界。可以说 ,有丰富经验和邮识的评审员只要观看邮集的前言页,脑子里就会勾勒出这部邮集素材的大体轮廓,进而对那些集邮者普遍认为收集难度大的重点邮品是否入集,尤为关注。参展者也需要强化这方面的知识,拓宽视野,善于藏拙,从编排技术弥补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