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第十三届全国邮展金奖获得者张健和他的《文革时期邮政史》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10-10 | 111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089月19日至23日,2008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南昌在江西省展览中心举行,张健的《文革时期邮政史》荣获金奖加特别奖。


 张健《文革时期邮政史》邮集
张健《文革时期邮政史》邮集
张健《文革时期邮政史》邮集
张健《文革时期邮政史》邮集
张健《文革时期邮政史》邮集
张健《文革时期邮政史》邮集



1966
年发生在我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我国的邮政通信和集邮活动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冲击,邮票的选题、设计、印刷、发行和正常运作的邮政通信规章制度被打乱。一部以这一时期的相关邮品和文件资料编组而成的文革邮政史类邮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邮政史(19661976)》,真实纪录下了新中国邮政史上那一段最为混乱的历史。这部曾多次在我国和国际邮展上摘金夺银的邮集作者,是杭州邮坛上的一位后起之秀、致力于文革邮政史研究的集邮爱好者张健。

 

1956年出生在杭州的张健,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受喜爱收藏和集邮的外公影响,开始爱上集邮。文革前,杭州官巷口的中山中路邮局有一个集邮柜台,已参加进长寿桥小学集邮兴趣小组的张健,星期天经常和集邮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结伴到中山中路邮局集邮柜台购买盖销的纪特邮票。官巷口离开张健居住的延安新村有四站多路,为了使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多买几枚邮票,张健常舍不得当时仅五分钱一张的电车票,而从居住的延安新村步行往返数小时赶去买邮票。文革时期,我国的集邮活动受到批判,中山中路邮局集邮柜台也被撤除,但集邮这一爱好仍始终如一地伴随着张健。

 

1977年,随着“四人帮”的粉碎和拨乱反正,高考开始恢复。这一年,已在杭州工厂工作的张健考入浙江大学。张健进入浙江大学不久,集邮活动在我国开始复苏和发展。开办在杭州工人文化宫旁的邮票交换处里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深深吸引了张健。在大学紧张学习之余,张健放弃了深为酷爱的电影爱好及别的课余活动,坚持集邮,几乎每周去邮市“寻宝”。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新的邮友。也收集齐了童年开始集邮时就梦寐以求的全部新中国纪特邮票。大学毕业后不久,张健被分配到驻香港办事处工作。在香港,张健结识了纪觉英等香港集邮家,开始重点收集清代邮票和文革时期邮品。经不懈努力,收集齐除少数极珍罕的红印花加盖邮票外的多数清代邮票和大量文革时期的邮品。

 

1999年,张健专程赶赴北京参观世界邮展。展厅里那些珍邮荟萃的邮集,使张健流连忘返,而展厅那部荣获99世界邮展金奖的《中国文字邮票》邮集,更是深深吸引了张健。1966年文革开始时,张健虽还只有11岁,但那疯狂的年代还是给张健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他在那部邮集的展框前一遍遍仔细观看,心里萌发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向尚未在国内外邮展上看到过的“文革邮政史”邮集领域挑战,组编一部文革题材的邮政史类邮集。

 

当张健将这一想法向一些邮友们透露时,许多邮友认为,文革时期的邮政历史偏近,如一些国外评委单纯按照邮集的时间跨度来衡量,往往会认为重要性不够。同时,文革时期的邮政资料欠缺,也没有找到同类邮集作参考。而且如果要编排这的邮政历史类邮集,一定得收集到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全国山河一片红》等珍罕邮票和文革时期国内外的大量实寄封,这些邮品不但收集难度大,而且价格昂贵。故而编排这一邮集,将不仅要付出极大的精力,还得有很大的财力作后盾。但是张健没有退缩,从北京回杭州后,就开始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全身心地进行编组这一邮集必需的文革时期各种国内外的实寄封收集,并结合收集到的邮品,投入对文革这段扭曲历史的潜心研究之中。他通过走访专家、翻阅资料,查清文革时期特殊邮资和特有邮政现象。他还联系上著名集邮家沈曾华、刘广实,并经他们介绍,找到了杭州的林衡夫、张雄等人请教。在他们和杭州市、浙江省集邮协会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几次构思,张健终于编排出了第一部题为《中国文革邮政》的邮集初稿,200510月,张健参加了浙江省邮协举办的邮展培训班,特地从南京、上海赶赴杭州讲课的国家邮展评审员马佑璋、刘广实等人仔细观看了张健的那部邮集,邮集中那些张健多年精心收集的包括文革时期未发行的《毛主席给日本工人朋友们的重要题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及撤消发行的《全国山河一片红》等实寄过的邮票和文革时期国内外的许多极具邮政历史意义的实寄封等真实记录下那场动乱年代的邮品,得到马佑璋,刘广实等人的高度评价。认为这许许多多现已非常难能可贵的邮品,真实记录下了十年动乱时期的邮票发行、使用和邮政通信的历史。马佑璋,刘广实等人还针对该邮集中存在不少不适合邮政史类邮集使用的传统类邮集素材,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张健摈弃邮集中那些传统类邮集的素材,完全采用邮政历史邮集的编排形式和素材,将这部邮集改编为反映我国文革时期邮政历史的邮政史类邮集。

 

在诸多集邮界师长、邮友的鼓励、帮助下,张健以极大的热忱,开始对邮政史类邮集规则的学习,并日以继夜的对该邮集进行修改。为突出邮集的研究性,张健以许多实物,引证了那个时期邮票发行及使用中的混乱现象。如邮集中一枚1969102日从河南安阳寄往郑州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木刻版邮资封,就比通知中正式发行的1970120日提前了近4个月,这一目前为止木刻版邮资封中已知最早使用的实寄封,说明了当时这种邮资封的实际发行日大大超前于正式发行日的混乱现象。张健还通过对一枚贴有“文4 4分票与其余三枚高值票实寄封的展示,讲述了他对这套邮票发行情形的研究考证,得出“文44分票与其余三枚高值票同时发售的新论点……200511月,张健重新编排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邮政史(19661976)》邮集被选送参加了湖南澧县举办的全国邮展。

 

在澧县全国邮展上获得大镀金奖后,张健没有满足这首次参加全国邮展所获的这一殊荣。为进一步提高该邮集的质量,张健又一次次奔波于全国各地的邮票市场,联系各地邮商,参加各种邮票拍卖会,继续不断地进行文革时期实寄封的收集。邮集中那枚贴有被称为“文革普票中的‘一片红’”的普无号《工农兵》普票中的的“细齿军人”邮票实寄封和那些如贴有全套“文10”五连票的实寄封、“电力工人”木刻版邮资封等许多收集难度很大的邮品,就是在那时陆续花高价收集到的。这期间,张健得知澳大利亚举办2006年悉尼世界邮展的消息,还特地赶赴澳大利亚观摩学习。并经常增书介绍,结识了定居在悉尼的一位华人邮友,在这位华人邮友家中,张健看到了不少包括上海“天安门”图机盖戳实寄封等收集难度极大的文革邮品,非常激动。半年后,张健再次专程赴悉尼该华人邮友家中,并将他的文革邮政史邮集彩色复印件带给他看,向他讲述了争取向国际邮展和世界邮展冲刺的心愿。恳求将那些邮品转让给他。张健的诚心和执着,感动了那位华人邮友,最终那位华人邮友将收藏的全部文革时期的实寄封等邮品转让给了张健。并对张健说:“我把这些我精心收集珍藏的邮品转让给你,是期盼你的这一邮集再更上一层楼,在国际邮展上取的佳绩”。而张健也不负这位华人邮友和诸多师长们的厚望,在2006年迪拜亚洲邮展和2009年洛阳世界邮展上,他的这一多次充实修改的邮集分别获得镀金奖和大镀金奖的殊荣。

 

坚持不懈的集邮,也锻炼了张健的毅力和恒心,使得张健在个人事业的发展上得益良多,集邮成了他终身的良师益友。如今,张健作为杭州一实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虽工作繁忙,并一年中几乎有半年要到国外去工作,但集邮的爱好和继续将这部反映中国文革邮政史的邮集进一步提高的信念始终未变。我们期盼和祝愿张健在集邮的方寸世界里,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