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一)》邮票 ,出生于1987年5月20日,还有什么日子比它更浪漫呢?
把《敦煌壁画(一)》和地走星飞天大圣李衮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这一套邮票的图案都是“飞天”。事实上,这套邮票的走势也可以用“一飞冲天”来形容:1988年《敦煌壁画(一)》邮票的价格从面值0.78元升至1元,1990年2元,1995年16元, 1996年20元,1997年达到55元。随后《敦煌壁画(一)》价格走软,1999年35元,2002年30元,2004年17元,2006年20元,2008年16元, 2010年20元,2011年28元,2013年30元,2014年29元。
《敦煌壁画(一)》在票幅上,采用了大票幅形式,增加了画面内容的含量和气势,初步摆脱了邮票形式的“小家子气”,而且这套邮票集历史、旅游、美术、考古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大系列开门票,一问世就引来集邮者的瞩目。
《敦煌壁画(一)》之所以会产生龙头效应,说到底,还是“量”在其中起推动作用。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一)》邮票发行量879.1万套,第二组为1895万套,两者之间,有千余万的量差;同是小型张,《三国演义(一)》只有532万枚的发行量,到《三国演义(四)》时,发行量则上升到了3033万;《敦煌壁画》也是如此,第一组邮票645.972万套,第二组为96065万套,第三组上升到1553.9万套,第四组又进一步扩大到2763万套,第五组更是高达3720万套。系列邮票后续发行量持续扩大,这是集邮的人数在增加、需求在扩大而引起的。所以,龙头效应自然由此而生。
由于《敦煌壁画(一)》邮票表现力平平,再加上邮票色彩过于灰暗,所以在通信领域中消耗要多于同年发行的《水浒(一)》和《猛禽》、《风筝(二)》等邮票,这种自然消耗也为其日票后的上涨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