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的《日本贺年与生肖 》邮集,在2009年11月举的北京市第四届现代集邮展览上获得镀金奖加特别奖;在2010年1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生肖集邮展览上获得镀金奖。由此可见,这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准的生肖类展品。在观赏这部展品时,我们可以着眼于以下3个方面:
展品的重要性较强。作为以研究生肖邮品本身为题材的展品,选题的重要性是关键所在。作者选择了世界上发行最早、发行时间最长、发行套数最多的日本贺年与生肖邮票为展示、研究对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评价生肖类展品重要性时,应该在生肖集邮领域内进行比较与定位。因为生肖邮票的许多“之最”,在传统集邮领域内很可能一般化。而在生肖集邮领域,这些“之最”又是很重要的。以传统集邮方式为参照,从正面反应生肖邮票的发行历史,是该展品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素材收集相对齐全。该展品展示的主体是邮票,作者在素材收集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从1935年至2009年的75年间,日本国邮政共发行贺年与生肖邮票342枚,小型张65枚。该展品对这些票的展示是完整的,而且品种齐全。特别是展品的重点部分,1950年发行的第一套生肖邮票的素材比较充分,既有单枚邮票,又有小型张,还有变异邮票以及《1950虎年》邮票首日封等。另外,展品的又一重点部分,由早期贺年邮票演变为生肖邮票也是引人注目的亮点。展品中所展示的6件复合邮品和邮票具有一定的收集难度。在以传统集邮方式编组的生肖类展品中,传统集邮元素必不可少。《日本贺年与生肖》中展示了一些具有集邮意义的素材。例如:《1953贺年》邮票样票、《1950虎年》漏打齿孔边纸带文字的三连邮票以及部分生肖整版邮票等。
编组方式的尝试。生肖类展品的传统式编组与传统集邮展品有着很大区别,这主要是素材原因引|起的。一部传统集邮展品不可能反映75年时间段的邮票发行情况,一般是以一套或一个时间段内发行的邮票为研究对象,而且以普通邮票为主。生肖邮票不像普通邮票那样可以获得很多有研究价值的素材,它在这方面是很有限的。由于生肖邮票采取轮回制发行,因此,展品的结构也必然体现出这个特征,从虎年邮票开始循回展。该展品第一章节安排从贺年到生肖邮票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为说明生肖邮票图案的来源,展品中使用了几张极限片,其中以1952年《老翁面具》为珍贵素材。这说明作者并没有被传统集邮模式所束缚,充分利用生肖类展品规则的宽容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