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刚刚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又爆发了。著名国画家、工艺美术家张仃脱下军装,就和他的画家战友们又以笔为枪投入了新的战斗。
在那个时代,文艺工作者就是不穿军装的军人,他们用画笔用相机、用歌声、用文章进行着战斗。当时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漫画展览会”,就是对画家们几年来战绩的总结和表扬,也是对这些漫画作品的回顾和检验。
1956年,张仃从巴黎访问归来,在艺术上有着强烈探索的热情和决心,但由于风云突变的形势与工作的需要,他不得不放下画笔和满脑子的设想与灵感,默默地从事教育和行政工作。虽然这样,可他心中的艺术之火并未就此熄灭。
到了1960年,据说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虽然物质上普遍匮乏。但在文化生活、文艺交流、演出创作等各个方面都相当宽松。张仃再次前往西双版纳,这恰恰是他正面临创作探索的十字路口。这次的采风和冲击使他的艺术创作发生一次爆发与升华。
这只大公鸡,就是那时候张仃对自己艺术创作石破惊天状况的一个记载、一个标志。这次创作,张仃使用的工具是中国特有的宣纸和毛笔,使用的艺术语言,就是中国民间加世界现代的混合。在构图上大公鸡的结构和造型也是前所未有的,既不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描绘的公鸡,也不是西方绘画中的公鸡,这就是他创作的一只独特风格的大公鸡——画面色彩鲜明,显得生动威猛,可谓“生肖鸡中的战斗鸡”。
当时家里请胡考先生、丁聪先生等上海的画界朋友小聚。饭后茶余,张仃拿出了他的这批“装饰绘画”让他们肆意品评。他们没有想到,张仃竟然画了这样风格的画,这张大公鸡更让他们出乎意外。
当时周恩来和陈毅关于对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在“广州会议”上的讲话,非常宽松、开放,很鼓舞人心。张仃就在白家庄家里和香山租屋中闭门造车,期望着中国真正地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候,自己也可以把这些作品公诸于世。到那时,这只大公鸡也可以在旭日东升时啼鸣。
世事难料,结果一直等到20世纪80年代初,张仃的这批画其中大部分已经被付之炬,而残存下来的这枚邮票就成了对那个年代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