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美剧《权力的游戏》的开场白“凛冬将至”一样,邮币卡市场陷入今年以来的寒冬,各邮品板块表现低迷,2017 年多数新邮市价打折,更让预订新邮套票和年册的邮人蒙上一层阴影。
11月10日,中国邮政公布2018 年新邮发行计划,不包括增发邮票将有32 套邮票在明年问世,结合之前官方代言人公开宣布的“明年戊戌狗生肖邮票发行量将缩减”的消息,使人觉得明年新邮有“增套减量”的趋势。那么问题来了,“增套减量” 能否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增套减量”能否激活市场,历史会告诉我们答案。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邮票发行量呈现出稳步上涨的趋势。1990年全年发行24套,平均发行量为1914万套;1991年发行27套,平均发行量比1990年上涨200万套,达到2138万套,整体呈现出“量套齐增”之势。1992年发行23套,套数降下来了,可是发行量却创下最高涨幅,上涨112%,达到了4522万套。1993年继续维持“减套增量”的势头,发行21套,发行量已是1991年的2.8倍,达到5935万套。
从1994年起,邮总祭起“增套减量”的法宝,并一口气连续实行三年。到了1996年,发行套数增加为35套,平均发行量却降至2265万——这一发行量已经接近1991年均量。正是在“增套减量”的效应下,引发了席卷全国的1997年邮票大潮!
邮票发行量是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也是邮总调节市场最有效的手段。如果2018年邮总积极响应“供给侧改革”之大势,将“增套减量”结结实实地落到实处,那么,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坚信,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