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创始人周鸿祎素以段子手著称,而他小时竟然也是一位集邮爱好者,还因此受到了警察的传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80年代的中国少男少女们不像今天这样有条件被送进钢琴班、小号班学习各种特长。但是大家也有爱好可以连接彼此,相互交流。集邮和交换邮票就是其中之一。那个时候的集邮真的是从信封上一张一张把邮票剪下来积攒着,都是纯手工劳作,非常传统。
我也是一个集邮爱好者,慢慢地攒了一个集邮册的邮票,里面简单大众的邮票居多,但一张开国大典的邮票算是我的最爱,褐红色的邮票票面面值是20分,毛主席站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很有时代感。当时谁有这样几张有代表性的邮票就是班里集邮界令人瞩目的对象了。
同学们经常把集邮册拿到班上来相互翻看,交流一下最近有什么收获。我时常因为那张开国大典的“看家邮票”受到同学关注,难免得意扬扬。
有一次,大院里的一个朋友买了一套类似乐高的玩具让我很眼馋。那玩具由各种各样的金属插片组成,可以拼成各类车子、房子。我看着这玩具脱口而出:“能不能让我也试试?”而对方也脱口而出:“可以呀,不过你得拿你的开国大典邮票来换!”
朋友随口一说的事儿,我却很当真。他本以为我不会拿出我的看家邮票才随口要价。没想到我二话没说,回家就把开国大典邮票从集邮册里取出来拿给了他。那时候我对动手制作这种事情着了魔,只要能够让我体会任何有关“创造”的新鲜事物,别说一张邮票了,让我去砸锅卖铁好像也不在乎。
就这样,同学拿走了邮票,我拿走了玩具。大家达成了一次你情我愿的交易。
我的初中同学赵军和李二亮知道了我换邮票的故事,一直在嘲笑我。在他们眼中,那套玩具只值几角钱,而一张开国大典的邮票却价值不菲。我做这个生意是“亏大了,没情商的表现”,两个人纷纷怂恿我把邮票索要回来。我掂量了一下,当然觉得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要回来不合适。没有想到的是,我以为已经结束的故事还有一个波澜壮阔的续集——我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尾。
有一天,正要做课间操的时段,竟然来了几名穿着制服的警察。他们是来找我的。后来警察在老师的办公室对我进行了仔细盘问。我才知道了事情的大概经过:我的初中同学赵军、李二亮在放学途中偶遇了和我换邮票的大院朋友,就问起那位同学和我换邮票的事情,还流里流气地管我朋友要钱买两根冰棍儿,一共索要了一角三分钱。我那朋友给了钱之后,吓得落荒而逃。他不知道那俩人的名字,只知道他们认识我。
本来只是孩子之间的小争斗,但是在那个正在实行严打的年代,孩子的父母对这事儿的性质有不同的认识,马上向派出所报案了,案由是他们的孩子遭到了抢劫,而案件之后的主使是周鸿祎。
14岁的我就这样,我无缘无故地受到了警察的传讯。
这就是一张邮票引发的一系列不可思议的风波。但是,如果事情回到当初,我还会不会做出这种完全不平等的交换呢?我想,我依然还是会用一枚生命里最珍贵的邮票去换取这个动手制作玩具的机会。我还记得我把那套插片玩具在房间里摆放好时,内心那种尘埃落定的感觉。我非常投入地进行着手工制作,外界的一切都离我远去了。这种感觉,和我多年之后醉心于编辑计算机程序时的感觉相似。我可以在一个完全属于自我的世界里,享受着一个完全属于自我的帝国。
(节选自由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出版的《颠覆者:周鸿祎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