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邮品、商品和礼品,说的太透彻了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11-24 | 992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 国家名片” 的邮票成为“ 国礼” 佳品历史上早有先例。罗斯福总统就收到过宋美龄送去的包括“临时中立”全套票的中国邮票册。今日我们的外交礼品在宜传意义上不同于过去。中国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新发行的邮票其凭证价值虽然微薄但经过精心包装体现出来的政治、艺术含量却很重。这正符合“ 以礼传意” 的真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邮票又成为民间交往中恰当的馈赠品。无论是邮票年册还是各种主题邮折都带着相当程度的文化品位比起糕点、美酒、火腿、桂圆之类的礼物雅致多了。例如给退休的部队战友送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帅纪念册》给科学界的朋友送一本《中国民居》或《航天》邮折给文艺界人士送一本《齐白石》或《花卉》专题邮册给过生日的小朋友送上各国生肖邮票或儿童绘画邮票的邮折⋯ ⋯ 收、受双方都会感觉到一种格调真是情深谊长意味无穷啊。您还记得么在中国邮政100 周年的时候邮电部向全国的邮电职工每人赠送一本印有部长签名的邮折,内含一张加字小型张〔邮折上有编号和若干纪念张。这真是最宝贵的礼物。

 

邮品包装有其客观需要。做得好也是宣传邮识,提倡集邮的美学鉴赏进一步强化邮票本身的影响。这也符合国际潮流我们看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邮票年册都越做越精美利用邮折、图卡等各种形式对新邮进行介绍为集邮者提供准确的资料更是各国邮政部门责无旁贷的事。

 

邮票的二重性在于它既是邮资凭证又是商品。它进入市场(作为商品)的速度,比钞票要快得多。自20世纪以来出现的小型张、小全张这类“ 邮资凭证” 更多的或主要的是作为收藏品而发行基本上不用于通信邮寄。近年来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挑起的小面积全张邮票的发行浪潮更是背离邮政目的而是适应收藏文化的需要。所以过份否定邮票的“商品化” , 也不符合实际。各国集邮家走了另一条路他们越来越重视并提倡收集实寄封特别是古典实寄封。但是目前各国每年发行邮票达一万套小型张近一千种除有“卖”者也有“买”者这是一种客观趋势谁也阻止不了。关键在掌握适“度” 。万事万物关键都在于一个“ 度” 。真理跨前一步就是谬误。过度滥印邮票的国家,最后遭到市场摒弃受罪的是牟取暴利者自身。所以,有些国家十分注意把握邮票的格调有些国家十分注意控制邮票的数量大邮商都严守信誉, “ 治大国如烹小鱼” , 决不粗制滥造。我想邮品、商品、礼品问题的精髓也就是在质与量的关系上如何严格地把握适度,经得起市场的长期检验。(节选自《上海集邮》 , 1997 (4),作者林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