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原明窗是日本集邮家、邮学家,曾担任日本邮趣协会会长、集邮服务中心理事长、邮趣会馆董事。
他收集中国邮票,研究中国邮政史、外国在华邮局邮政史成绩卓著。他的展品《人民中国邮票》(1980,挪威,银奖)、《中国海关邮政及其前史》(1985,意大利,荣誉大奖;1986,斯德哥尔摩,大金奖;1990,英国伦敦,大金奖)、《中国东北邮政史》(1985,以色列,金奖)、《西藏邮政史》(1989,印度,金奖)《美国在上海邮政局》(1989,法国,大金)、《德意志在中国邮政局》(1993,巴西,金奖)等在国际邮展中均获得高奖。
在北京访问期间,水原明窗曾经给《集邮》编辑部做了一次学术报告。水原先生在学术报告中首先介绍了传统集邮、专题集邮和邮政史集邮的起源、发展、变化和特点,还结合集邮家游乃器的获奖邮集介绍了编组邮集的经验,真可谓“字字读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水原先生强调部内容好的邮集在国际邮展上并不一定能获奖,邮集的编排非常重要。五六年来,国际邮展展品的编排发生了变化。展品主要是让评审员看的。过去许多参展者不注意这个问题,以为自己明白就行了,不管评审员懂不懂。譬如中国解放区邮票虽然很珍贵,但在国际邮展上因得不到评审员的理解,一直未能获得较高的奖级。集邮家们已认识到这点,因此,他们开始严格按照参展规则和便于评审员理解来编排、制作展品。
水原先生说,参加国际邮展,由于展框有限制,因此,必须把邮集中最好的邮品选出来参展。过去参展者是从邮集中拆下一部分贴片参展;现在参展者不再用现成中的贴片参展,而是选出最能反映主题的邮品重新编排制作贴片。有经验的集邮家每次参展都重新调整补充邮品,精心地编排制作,不断提高展品的水平。
水原先生介绍,国际邮展使用的贴片也有新的变化过去使用的贴片都是一边带孔的,上面印有框线,把展品放在展框里,由于贴片上有孔和框线,缺乏整体美。现在使用的贴片不带孔和框线,看上去开阔、舒服,给人一种整体美。当今各国集邮家都在制作贴片上下功夫,贴片的水平比几年前有很大提高。
水原先生接着介绍了在国际邮展上,展品的标题页也有新的变化。有经验的集邮家十分重视制作标题页。标题页是展品的简介,是作宣传用的。标题页的内容要恰当,应着重介绍邮集的构思、邮集的价值以及邮集中特殊的地方。如:“这枚邮票存世仅2枚”“据我研究,这枚实寄封目前仅发现1枚”;“邮票的发行时间是我考证出来的”“版式差异是我发现的”等等。标题页的内容既要简明扼要,又要耐人寻味,让评审员看了展品标题页就能对全部展品有个了解。
他在斯德哥尔摩国际邮展参展了《蒙古邮政史集》。这部邮集在1983年曼谷国际邮展曾获金奖。参加斯德哥尔摩邮展前,他重新作了编排,所有贴片的标题都是重新打的。其中下功夫最多的是标题页的制作。虽然展出的展品内容与曼谷邮展几乎完全一样,而这次荣获了大金奖,并在大金奖中名列前茅。可见制作标题页的重要。
水原先生提醒,展品标题要醒目。标题与展品内容必须一致。展品的每个单元也应有小标题。一框展品应为一个单元,一个完整部分不要跨框。各框之间要互相连贯,也要保持均衡。要把珍贵的邮品编排在每框第一个贴片上或第二行头一个贴片上。水原先生讲道:参加国际邮展的展品,文字说明一般用英文或法文。中文说明不要直译,应用地道的英文或法文说明。文字说明应着重介绍郎品,如票封、片、戳和简等,能用邮品显示的就不必用文字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