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邮展指南 -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12-07 | 1099 次浏览 | 分享到: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于1993年参加了中华全国集邮展览,荣获大银奖19959月,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经过修改后,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极限明信片》参加了新加坡世界集邮展览,荣获银奖。这是我国极限集邮展品首次参加世界集邮展览并获奖。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
王泰来的《北京印象》邮集


 

《北京印象》邮集选题回避了“中华”、“神州”等标题过大的通病,紧缩到中国的一个地方“北京”,避免了面面俱到,便于小题大作,集中展示主题,为组集成功创造出最佳契机。作者在筛选极限片藏品过程中,进行了“去粗取精”,提炼归纳出最具北京特色的素材,使邮集形成北京的缩影,独具匠心地把印象中的北京纳入到标题《北京印象》之中。因是“印象”,故在展示素材上便可深可浅,可具体,也可笼统,为编组邮集开拓岀进退自如的境地,既便于构思,又方便展示邮品,为组集创造出广阔前景。

 

《北京印象》邮集在标题页制作上极具特色。醒目的标题下配上一枚具有代表性的S15天安门较早期极限片,堪称绝妙之作。前言寥寥百余字,围绕标题层次分明、言简意赅地介绍了邮集所要展示的中心思想。

 

《北京印象》邮集严谨、连贯的邮品组合,丰富的文字说明,充分把北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土、民俗乃至北京人的生活情趣等展示给观众,表现出作者所具有的与主题相关的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水平。

 

《北京印象》邮集编组特点是借鉴了专题集邮组集方法而又不囿于专题邮集。在知识性基础上,突出了故事性、趣味性及文字的可读性。为充实邮集的力度,邮集中使用了部分国外制作发行的极限片。

 

《北京印象》邮集中所展示的极限片,无论是早期的还是近期的,都是自制片,而且基本是“票前片”;片图既不是票图放大,又不是机械式的复印;票、片图案达到了最大限度的一致;片图幅均达到占片面积的75%以上。片的选用达到了与邮票主题(或主图)的致和延伸,无生搬硬套之感,扩展了邮票图案美,增加了审美力度和欣赏性,耐人寻味。

 

《北京印象》邮集中共展出94枚极限片,其中50—60年代制作的极限片43,占展出总片数46%。我国极限集邮起步晚,50-60年代尚处在启蒙时期。《印》集中展示出的国庆10周年、建国15周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金鱼、菊花、首都风景等极限片,已是可遇难求、存世不多的片中珍品。

 

作者组集采用了无边框限制、无装钉孔的贴页。极限片与其他邮品相对而言体积大,不便在贴页上陈列展品,又不能使用所谓的“开天窗”的办法,用无边框贴页,展品可以更多地占用空间,便于展示极限片,效果很好。

 

《北京印象》邮集展品的布局,两枚横式片采用了分上下并排,对称陈列;两枚竖式片则左上、右下或左下、右上交错排列,这种组合陈列展示极限片,给人以匀称有序和规范化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