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毛主席诗词》邮票和毛泽东诗词手迹:忆秦娥•娄山关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09-11 | 1700 次浏览 | 分享到:

7《毛主席诗词》邮票全套14枚,这是继1967420日发行文1《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首套毛泽东语录邮票后,当年临时决定增加发行的毛泽东诗词邮票。

 

 《毛主席诗词》邮票分三次发行:1967年10月1日发行了-1“毛主席在工作”、-6“《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和-7“《采桑子·重阳》”。1967年10月6日又发行了-9“清平乐·六盘山”和-12“清平乐·会昌”两枚邮票。余下的-2“《沁园春·长沙》”、-3“《满江红·和郭沫若》”、-4“《沁园春·雪》”、-5“《忆秦娥·娄山关》”、-8“《七律·长征》”、-10“《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1“《浪淘沙·北戴河》”、-13“《水调歌头·游泳》”、-14“《菩萨蛮·黄鹤楼》”九枚邮票于1968年5月1日发行。

 

其中《忆秦娥•娄山关》写于19352月,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后,再次攻打娄山关时所写。至于公开发表,则最早见于1957125日《诗刊》创刊号上。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主席诗词邮票


看到该词的第一句你会想到什么?西风、雁叫、霜晨,这三个符号在古人眼中简直就是秋天的代名词,难道这首词写于秋天?

 

可是翻开历史,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193517日,红军攻占遵义,随后即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此后,红军又经娄山关北上,原拟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江,结果没有成功,遂于2月原路折回,再向遵义进军,经过半天的激战,打败了扼守关隘的黔系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重新攻克遵义。毛泽东的这首词, 就是描写这次娄山关战斗经历的。

 

这么说来,这首诗应该写于冬季,而不是秋天,可是西风、雁叫、霜晨有作何解释呢?这不仅难住了读者,也难住了毛泽东的权威注解者郭沫若。

 

郭沫若在《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一文中,详细注解了《忆秦娥·娄山关》,并对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词的蕴意,有一段自己的理解和说明,他说:

 

“红军长征第一次由遵义经过娄山关,是在19351月。第二次又经过娄山关回遵义,是在当年2月。就时令来说都是冬天。为什么词的上阕写的却是秋天? ‘西风’,‘雁叫’,‘霜晨’,都是秋天的景物。这怎么解释? 要说主席写词不顾时令,那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我才进一步知道:《娄山关》所写的不是一天的事。上阕所写的是红军长征的初期,那是1934年的秋天;下阕所写的是遵义会议之后,继续长征,第一次跨过娄山关。想到了这一层,全词才好像豁然贯通了。‘西风烈’,不仅是自然界的西风,也隐喻着受着帝国主义支持的敌军力量的相对强大。在这时拂晓的长空中,有下弦的残月,天上有南飞的归雁,地上有长征的红军。马蹄声零碎,喇叭声呜咽,气氛是悲壮的。但到了遵义会议以后,在党和红军中树立了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中国的革命便来了一个转折点。《娄山关》这一首词就是遵义会议前后的革命气势的生动反映。在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又以百倍勇气重新迈上征途,不管面前有多少道铁门关也要雄赳赳气昂昂地超越过去。 前途的障碍是很多的——‘苍山如海’。 流血的斗争是要继续的———‘残阳如血’。但尽管这样,必然有胜利的明天!”

 

毛泽东看了郭沫若的文章后,感到不太满意,特别是在写作的时间,以及历史背景的解读上面。于是,他索性将郭沫若注释的有关内容全部删去,又以郭沫若的口吻,在郭沫若文章清样的四边空白处,重新写了一段对这首词的注释文字。毛泽东写道:

 

“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 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 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 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 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毛主席诗词邮票


 

毛泽东的意思, 这首词其实写的是一天之中的事情,即攻克娄山关反攻遵义之役,而“解诗之难,由此可见”,则是诗人自己的感喟。

 

其实,这并不能全怪郭沫若,因为任何人在读到毛泽东的这首《忆秦娥》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白的那首《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在李白的这首《忆秦娥》中,上阙写月写柳,对应春天;下阙写风写秋,对应秋天。有了李白的跨越时空在前,难怪很多人不自觉地认为毛泽东的《忆秦娥》写的也并非一天之内的故事。这个错,似乎可以原谅。

 

不过,一旦提及李白的《忆秦娥》,很多人便一定要“文无第一”地比一比——这两首词牌相同的词,到底哪一首更好?

 

我们觉得,与其一较高下,不如比较一下,这两首词在状物、意境、情感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先说状物。欧阳修语: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然后为至焉。” (《六一词话》)这句话的含义显豁,告诉我们一方面“如在目前”是较实的因素,一方面“见于言外”是较虚的部分,意境正是二者的结合。优秀的作品必须做到虚实辉映,虚实相生。李白词很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上下阕相比, 上阕较为写实,下阕升华出“不尽之意”。“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清人王国维赞道: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寥寥几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毛泽东词上下阕之间, “西风”、“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多为实景,虚景似乎不多,只因其更侧重于通过记录残酷的战争场面来达到抒发革命豪壮情感的目的。表面来看,毛泽东词的虚实相映似不如李白词彰显,但结尾两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含蕴丰厚,炼字如神,比起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看情感。李白词上阕“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情因景生,景又生情, 月光下,往事联翩而来,为下阕苍凉远大的气象作了很好的铺垫。毛泽东词“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清晨幽蓝的天空中如钩的残月,满地的寒霜, 红军队伍在行进,细碎的马蹄声与西风烈烈中断续的号角呜呜咽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为下阕造成阔大豪迈之气势。两首词均情景交融,但又各有侧重,李白词的表现趋于静态,“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一幅凄迷送别图显得忧郁苍凉; 毛泽东词则为动态景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再现了红军急行军的场景,抑扬顿挫,起伏有致,显得更为壮烈。

 

最后说韵味。从整体布局来看,李白词中摒弃了自己擅长的飘逸俊朗写法,而更多的突出拼画的特点。全词蕴含淡淡的哀愁,愁轻如雾; 饱含历史的沧桑,读来令人有如诉衷肠之感,孤独情怀一览无余。而毛泽东词则大气横秋,波澜壮阔, 将浩然的革命之气包容其中,表达了革命家的豪情壮志与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从这一点上说, 毛泽东词具有李白词无法比拟的思想广阔性,这与毛泽东本人在革命生涯中艰难的历程所带来的心灵震撼有密切关联,李白虽云游万里,但此种经历,当之有缺。如果说李白词是一幅唐代长安的素描,那么毛泽东词是一幅重彩的泼墨画,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简言之,李白词寥寥数笔,微微唱叹,却能令人萦绕于其艺术魅力之中; 毛泽东词意境悲壮、凝重,令人精神奋发,激励革命志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虽九死而不悔。可以说,两词展露出的经纬天地、熔古铸今之奇彩伟辞将烛照古今、亘古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