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第十六届全国邮展开放类展品综述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10-13 | 95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4 第十六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5 23 日至 25 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省展 览馆举办,这次邮展设置了开放类,这项中国集邮者喜闻乐见的集邮方式再次出现在国家级邮展上。本届邮展共有 11 部开放类展品参展,其中 1 部因缺少非集邮素材而被转至专题类评审。客文达安排在青少年类、现代类和开放类组,与同组资深评审员张巍巍、齐辅玲、冯英共同完成了评审工作,并且仔细观摩了这10部展品。客文达现对本届邮展开放类展品了解的情况,做如下综述。

第十六届全国邮展开放类展品
第十六届全国邮展开放类展品


展品总体差强人意

追溯上次全国邮展的开放类展品,还是4年前的杭州 2010 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上次展出 6 部展品,本次展出 10 部展品。虽然数量超过上次,但总体水平却有所下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编组形式单一

本届邮展的10部开放类展品中,人物题材 3 ,文化题材 4 ,科技题材 2 ,自然题材 1 部。从编组方式上分,采取专题式编组的占 9 ,研究式仅有 1 部。《怀念毛泽东》获得本届邮展开放类一等奖并非因为该题材在毛泽东的家乡湖南展出,而是因为该展品相比于其他展品而言综合实力较为平均。尽管如此,该展品也没有达到理想程度。

 

在到长沙之前,每位评审员都收到全国集邮联寄来的光盘,里面有各类别参展展品的首页资料。其中开放类中的《异曲同工——邮票、人民币同图案研究》令我很感兴趣。来到展场后,我 第一时间看的就是这部展品。然而,它却令我有些失望。因为该展品题目中所谓的同图案”, 实际上是同题材。例如,邮票图案是长城,人民币图案也是长城,不论图案是否一致,就摆在一个贴片上。而真正意义上的同图案应该是邮票与人民币在设计时共同使用了同一张照片, 或是同一幅绘画作品。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贴片仅有 2 张。要知道,同图案与同题材在研究价值 上是截然不同的。根据现有素材情况,该展品很难按照这个题目做下去。

 

()处理不够严谨

采用第一人称处理的展品有 3 ,但它们都没能很好地将融入展品,给人的感觉很生硬。《我是一个兵》的作者试图以小见大,变相表现人民军队的成长史。既然选择了这个题目, 就应该在展品结构中处处体现出的存在。而该展品仅仅用包装了题目,没有继续用包装纲要以及文字叙述。

 

另一部用包装的展品是《我看过的样板戏》。作者同样没有处理好在展品中的 位置。无论评审员还是观众,在看完题目之后,都在继续寻找展品中的”,但这个却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茶的自述》在处理上好于上述两部展品。它的纲要分为 12 , 8 章融入了”, 4 章丢掉了”,展品结构没有形成整体。

 

《见证神舟》是一部从正面表现中国裁人航天工程的展品。但作者在处理上不够严谨,从前言到纲要都没有明确是谁在见证神舟。因为不同视角的见证权威性是不一样的。看得出, 该展品在题目选择上很随意。与其这样,还不如叫神舟飞船

 

()素材使用牵强

按说开放类展品的素材表现力很丰富,选材范围也较宽。展品中出现素材使用牵强的现象, 属于参展者对展品的准备不够充分。例如,《风筝》中展示的 J114《徐悲鸿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第 2 ,并注明徐悲鸿在画风筝,令人啼笑皆非。《我看过的样板戏》中将 2010 年发行的舞 剧《红色娘子军》邮票图案说成是样板戏是不对的。《我是一个兵》中展示的区票封原来是彩色复印件。该图片作为非集邮素材展示,应该做出必要的标注。

 

 参展者应该学习和研究规则

在本届邮展评审工作结束后,评委会要求每位评审员在展框前为参展者或观众点评邮集,这使评审员有更多机会与参展者展开对话。此外,北京市集邮协会在邮展前两个月还安排了邮集会审,在与参展者的交流中,我发现开放类邮集作者很少有人熟悉开放类展品评审规则。例如,我问过多位作者,开放类展品的外观是多少分?他们几乎都答不上来。他们编组和制作邮集完全凭感觉。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改变,因为不掌握游戏规则的人,是很难能玩好这项游戏的。

 

()对展品创造力的要求

从分数分配可以看出,开放类展品的评审与其他类别是有很大差别的。特别是第一项的 20 ,相比于其他几项显得更抽象一些。规则用创造力”,而不使用专题集邮类规则中的创新”, 显然另有目的。我以为,“创造力应该比创新所包含的内容更多。开放类展品是突破其他类别的体裁和题材而另辟蹊径,还是复制其他类别展品的体裁和题材,是摆在参展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我将开放类展品的题材分为两类:一是其他类别较难表现或较少表现的题材。例如,《怀念毛泽东》、《天骄成吉思汗》等;二是在其他类别有成功展品的题材。例如,《茶的自述》、《见证神 舟》等。后者在编组、素材等方面难度更大一些。例如,《茶的自述》与专题类展品《说茶》相 比有哪些变化;《见证神舟》抽掉非集邮素材是不是一部准航天类展品等。智慧的参展者一定会 让别人看到开放版说茶神舟”,而不会令人产生在其他类别展品中添加非邮品的感觉。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展品的创造力。

 

()不可放松的两个环节

开放类评审规则中的知识和研究分数、品相和珍罕性的分数要低于其他类别展品, 这主要是将分数调整到其他项目。尽管是开放类展品,贴片上文字结构还是必须有的,它是知识和研究的主要体现。文字结构至少要包括标题、叙述文字和素材介绍等 3 个层次。《怀念毛泽东》、 《天骄成吉思汗》、《茶的自述》等展品做得相对到位。至少有 4 部展品存在文字量偏少的问题。 仅仅告诉别人贴片上展示的是什么,是最初级的说明,它不属于知识和研究。此外,文字量偏少的展品也很难将叙事进行完整。

 

品相和珍罕性的分数相对较低,参展者在此似乎可以放松一下,其实不然。在评审过程中,当几部展品其他各方面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素材的珍罕性稍高一些的展品可能会占据上风。我们看到,《怀念毛泽东》的素材在年代纵深上更具优势。此外,《见证神舟》和《我看过的样板戏》也是因素材拉高了分数。

 

()对非集邮素材的要求

非集邮素材多样及灵活使用 10 分。此项明确了非集邮素材在展品中的地位。要求非集邮素材的多样性,是为了避免同类素材展示过多,使展品单调无味。在这方面《怀念毛泽东》 做得最好。该展品共展示了非集邮素材 194 ,涉及 30 个品种,每种素材重复展示的概率较小。《风筝》的作者尽管在素材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还是缺少变化。火花和电话卡使用较多,直观就可以感觉到。而《异曲同工——邮票、人民币同图案研究》的非集邮素材仅有一种,就是不同面额的人民币。从这项来看,该展品不可能得到很高的分数。从评审角度来讲,这项最好评,数数非集邮素材的品种分数就出来了。

 

关于灵活使用”,判断的成分大一些。我的看法有两点:一是集邮素材要占邮集的主导地位, 非集邮素材占从属地位,不能抢戏。例如,某展品在叙述过程中,集邮素材出现断档,参展者用非集邮素材顶上。这不是好的处理方法。我感到,在参展的所有展品中,非集邮素材的耀眼 程度均超过了集邮素材。二是非集邮素材与集邮素材要有内在的联系。有些展品两类素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视觉上,都做到了平衡,却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集邮素材的任务不仅是填补集邮素材的空缺和缝隙。

 

()信手而来的分数

开放类展品的外观为 15 ,是所有类别中享受到的最高分数。其目的在于鼓励参展者在展 品制作方面更为专注、认真。而本届邮展的开放类展品的外观却是 13 个类别中最差的。如果按 5 分级差评定,有些展品可能得不到 3 分。如果是初次参展,还情有可原。如果是资深参展者,就说不过去了。参展者必须重视展品的外观,不要将信手而来的分数白白丢掉。

 

参展者应该变换思路

开放类集邮在中国开展已经整整 15 年。本届邮展评审开放类展品的评审员中,张巍巍先生和我都是开放类集邮的早期实践者,并且目睹了开放类集邮的发展过程。我感觉到,要做好开放类展品,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变换思路。

 

()处理上的开放

本届邮展北京市集邮协会选送了4部开放类展品参展,体现出对该类别的重视。今年3月底, 北京市对获得参展资格的邮集进行了集中会审,仅于放类邮集就用了半天时间。参加会审的各位评审员对各部邮集评头论足,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特别提 出邮集的处理要别具一格。随后,各位参展者都重新制作了邮集。但是,在展场上,我们看到他 们的展品变化并不大,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告诉我:“其实,你们的想象力和建议都很好,我们特别想按照你们的意见改,但是,我放不开手脚,怕改动后还不如不改,影响了成绩。不敢放手一搏,不善于出奇制胜,是他们的普遍心理。长期以来,开放类 展品背负着专题+非邮品的评价。这句话是带有贬义的。参展者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评价。

 

()素材上的开放

规则中规定:“在展品中,必须包含不少于 50%的集邮素材。参展者对此项条款出现了多种理解。其中趋于一致的做法是:展品中的非集邮素材不能多于 50%,为避免超标,控制在 40% 45%左右为好。一般而言,非集邮素材的规格大于集邮素材,将前者压缩一些,在视觉上也趋于平衡,有经验的参展者大都会这样处理。

 

规则中规定:“非集邮素材的厚度不得超过 5 毫米,以适于邮展展框。素材的开放并不意味着放开,不是什么物品都可以放到贴片上。有的素材超过 20 毫米厚,对展框是有损害的。但是, 有的展品又过于平面化”,缺少立体感。像《怀念毛泽东》中,作者连一枚毛泽东像章都没展 示,生怕违规;《茶的自述》连一丝茶叶标本都没有展示,缺少开放类的味道。

 

素材的开放还表现在集邮素材方面。如果将非集邮素材去掉,多数展品将非常糟糕,仅剩下收集难度很低的邮票、信封、明信片等。实寄封、片也局限于平寄。此外,开放类所允许的由参展者自行创造的集邮素材基本没有出现。参展者完全继承了专题类的选材标准。

 

《怀念毛泽东》的集邮素材将近 20 个品种;《茶的自述》的集邮素材不仅品种较多,而且来 自 40 多个国家,包括一些早期素材。这两部展品题材虽属于中国,但素材并不局限于中国。

 

()外观上的开放

开放类展品在外观上可以不同于其他类别展品,规则给参展者最大的发挥余地和分数。而本 届邮展的开放类展品在外观方面没有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展品。即使是获得一等奖的《怀念毛泽 东》,在外观上也没有任何创意,完全是专题类展品的模样。而另一部令我感兴趣的展品《茶的 自述》更是一部准专题类展品相。《风筝》在首张贴片放置了一个小型风筝,渲染了主题。 可惜这样的渲染没有在后面的贴片上继续。

 

为什么要强调外观的开放?主要是参展者对展品外观的个性化处理,或者是个性化包装。它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让观赏展品的人记住点什么。北京 1999 世界集邮展览上,开放类展品《中国戏剧》中,那跨越贴片的头饰花翎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我记得,南京 2001 全国集邮展览上,开放类展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使用了天蓝色贴片;我还记得北京 2006 全国专题集邮展览上,开放类展品《我家四人参加抗美援朝》每张贴片上放置的被烧焦边缘的日记残页。这些个性化的处理,不仅为展品增添了表现力,而且还让人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