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的第17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上,梁耀华编组的《FREE:英国特权免资邮戳(1764-1840)》专题邮集获得了金奖。在这里,梁耀华把《FREE:英国特权免资邮戳(1764-1840)》专题邮集的编组经历和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选题的重要性
我为什么会选择FREE戳这个英国的邮戳类选题呢?因为我早就注意到,在2003年绵阳亚展和2006年太原国展上,中国作者的邮政史邮集均为中国选题(不含一框类,下同)。直到2008年潍坊和南昌国展时,才出现了同一部外国选题的邮政史邮集。在此情况下,我开始盯上了FREE戳这个外国的邮戳类选题。从此后举行的洛阳2009世界邮展、杭州2010全国邮展、无锡2011亚洲邮展、呼和浩特2012全国邮展、长沙2014全国邮展的邮政历史类展品,都没有表现外国邮戳的展品。按照FIP现行邮展规则,在邮政历史类中,邮戳类已成为其三个子类之一(另两个子类是邮政历史类与历史、社会和特别研究类)。据国际评审员常珉介绍,在10多年来的英国全国邮展上,尚未出现一部关于FREE戳的邮集。
邮政历史类展品评审规则中的重要性为10分。在这10分中,选题的历史、社会重要性与集邮重要性各占5分。
先看该邮集的历史、社会重要性。作为世界现代邮政的发源地,英国邮政史的重要性毋庸赘言。FREE戳的使用时间与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几乎同步。在此期间,公路、水运、铁路不断发展,蒸汽机时代赫然开启,促进了人口大量流动和商贸日益繁荣。这些丰富的时代背景,使得身在其中的FREE戳,其历史、社会内涵和价值更为显著。英国《邮政通告》报纸(THE POST CIRCULAR)曾刊登过一幅题为《重量大的不付费,重量极小的却要给所有邮件买单》、表现1838年3月2日邮车载运邮件情况的漫画及文章,以此诟病免资特权:在一个邮车顶上的多种邮件中,免费报纸和特权免资信件等占到邮件总重量的90%以上,邮资昂贵的付费信件却只占很小的一角。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FREE戳是催生出黑便士邮票的主要因素之一。
再看该邮集的集邮重要性。黑便士邮票诞生以前,英国普遍实行由收信人按照里程、重量、纸张数量等付费的递进邮资制(私人或政府采取预收邮资办法的“便士邮政”不在此列)。在普通人承担着昂贵邮资的同时,议员和贵族们却在享受着以FREE戳为主要标志的免费寄信特权。FREE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信封上所盖的那些带有醒目“FREE”字样的邮戳,以及FREE戳的另一种形式——带有“To Pay 1/2d Only”(仅付1或2便士)字样的邮戳。它们被统称为FREE戳。
这些FREE戳实际上是邮票诞生以前的一种特定邮资标志(免资也是一种邮资标准,这有些类似于后来的军邮戳),属于史前邮政史,其地位要高于后来各国使用的表明寄递责任的那些常规邮戳。
在本次省展上评审员告诉我:FREE戳邮集的重要性没有达到理想的分数,原因是重要素材还有欠缺,即集邮的重要性尚待加强。
二、展品的处理
处理这一项,是要评价一部邮集在该选题范围内,选用邮品是否完整、正确、精当,“历史故事”是否讲得丰富厚重、主次分明、引人入胜。一部邮政史邮集即使重要性很高,珍罕素材也不少,但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在这一项上失去的分,就很可能会比在重要性和珍罕性上得到的分还要多。因此,处理是邮政史邮集最关键的一环。
首先,FREE戳邮集选定的起止时间为1764-1840年,这是科学而严谨的。1 6 5 2年初,英国国务会议规定,议员和贵族在寄信时可免付邮资。但信封上没有免资戳,而只有寄信人手写的“FREE”、签名、地址、日期等。此举弊端不少,例如,有的议员把签好名的信纸送给朋友和支持者;还有的人模仿议员和贵族们签名,以免费寄信。1764年,伦敦邮政总局宣布开始使用FREE戳(已知最早的使用时间为1764.5.2),以此代取代手写的“FREE”。直到1840年1月10日,统一的均一邮资制出台后,FREE戳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我的FREE戳邮集所选定的起止时间,完整地涵盖了FREE戳的历史。在第52贴片上,我用2个FREE戳的“继承者”——PAID戳,来见证FRE E戳停用后的状况:一个是FREE戳停用4个月后的PAID戳(1840.5.7);另一个是FREE戳停用10年后的PAID戳(1850.8.5)。PAID戳的形制和FREE戳一样,只把其中的单词“FREE”改为“PAID”(邮资已付)。
在我的FREE戳邮集中,几乎涵盖了FREE戳的各种戳型和戳式。这些戳的使用时间和范围不尽相同,短则1-2个月,多则数十年。邮集按照1764-1840年间FREE戳的戳型更替顺序,充分展示并深入研究了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各种使用情况。我用6年时间收集到7框左右的素材,经过反复甄别、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5框素材,做成了这部邮集。
前言和纲要是处理环节最重要的部分。一部好的邮政历史类邮集的前言,应该在五个方面阐述清楚:一是邮集的选题范围、意义以及时间断代的理由;二是相关的邮政历史和题材所处的时代背景;三是该选题范围内的素材收集难度以及邮集中的重要素材(后者也可在纲要中作出提示);四是邮集的框架、逻辑性和表达方法;五是主要参考资料。而我的FREE戳邮集的前言,基本上达到了这些要求。
本邮集的纲要属于“粗线条”的,第1-4框为使用FREE戳最频繁、最重要的英格兰(威尔士几乎不使用FREE戳,苏格兰除爱丁堡邮政总局外也不使用F R E E戳);第5框为自成体系的爱尔兰——这一分配比例,与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社会、政治、经济及邮政史地位均相宜。这种处理方法得到了评委会的赞赏。此外,我用小号字列出了三本主要参考文献:两本关于FREE戳的权威原文专著——英国集邮家J.W.Lovegrove的HEREWITH MY FRANK…(Ⅱ EDITION)- Continuing the Study of the Free Franks《奉上我的邮戳<第2版>-FREE戳再研究》)和Dr.J.T.Whitney的C0LLECT BRITISH POSTMARKS-THE
HANDBOOK TO BRITISH MARKINGS AND THEIR VALUES(Ⅶ EDITION)(《收集英国邮戳-英国邮戳及其价值手册<第7版>》);一本Kenneth
O.Morgan主编,钟美荪翻译的《牛津英国史》。前言页的表述文字,我反复修改了近50次才最终定稿。
FIP邮政历史类展品评审规则中说:“一部邮政历史类展品的重要性,可能意味着需要包含更多的说明文字,但它们必须简明和条理清楚。”可见,编组邮政历史类邮集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用言简意赅的文字,把那些复杂的历史和故事讲得清晰而生动。我在每一张贴片上都用几条细横线把FREE戳的使用起止时间、主要特点、使用情况、寄递情况、寄信人名字及身份等,隔成若干个版块,这样看上去层次丰富,贴片上也不显得空。
三、展品的集邮知识、学习和研究
我过去所积累的一些关于英国史前邮政史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知识,完全不能跟上编组这部邮集的需要。自从开始收集和研究FREE戳之后,两本全英文的专著,一直是我反复阅读的图书;而中文版的《牛津英国史》,读起来就轻松多了。“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有了这些积淀,加上几年来与常珉先生在电话、电子邮件、微信中无数次的请教(包括通过他向英国的FREE戳专家请教),编组这部邮集才渐入佳境。
对于邮戳类邮集的知识和研究,重点是要表现不同戳型、戳式使用的起止时间、主要特点、使用情况、相关邮政史和社会历史知识等。其中,关于邮资和邮路的知识和研究,只有在很必要时才应作适当展示。我几乎在邮集的每一个贴片,都努力做到尽量把FREE戳的主要集邮和历史知识和个人研究表达出来,尤其是那些重要的却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图9是对伦敦“十”字形日戳在同一位置重复盖两次的解读——这并非加盖效果不好,而是特意为了表明“夜间收寄”。在知识和研究的对象问题上,我是重点针对FREE戳,其次才是在必要时,对其他各种日戳、付资戳以及邮资、邮路等问题作简要研究和表达。
按照相关规定,免费寄信者必须在信封上签名并标注地址、日期,以此作为邮局审核其免费寄信资格的主要依据。因此,这些签名是与FREE戳联为一体的,即邮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辨认那些封上潦草如天书的英文手迹是件极为费时费力的头疼事,但我在邮集中对大部分封都介绍了寄信人的签名及其身份——其间多次向包括常珉先生、英国“海归”外甥在内的多人请教——旨在表明那些免费寄信者与FREE戳之间的特定关系。我认为,把这个细节尽量做到位,本身就是集邮知识的反映。这部邮集中有好几个未来(或离任)英国首相寄出的FREE封,还有一个是1812年6月至1827年4月任首相的Robert
Banks Jenkinson(封上签名为Lord Liverpool<利物浦首脑>),在任期内寄出的付资封(1823年8月19日从伦敦寄切斯特,未盖FREE戳。图11)。此封对习惯于享受免资特权的议员和贵族们来说颇具示范意义,因为它见证了首相带头执行自1805年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硬性收取3便士邮资的规定。
在这部邮集中,有一个正反面被反复使用的封非常有意思,它先后寄给3个人,集FREE戳、To Pay戳、地名戳、付资戳于一身,集中体现了英国议员所享有的免资特权。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反复研究、琢磨,才弄清它的“传奇”经历。1829年10月7日,某人从伦敦寄信给艾塞克斯郡伍德福德比奇山的William Paget议员,伦敦邮局盖带顶皇冠FREE戳,伍德福德邮局盖带框落地地名戳。1830年6月14日,William Paget利用该封的背面写信,从朴茨茅斯寄给牛津的Ball先生,伦敦邮局盖6月15日的带顶皇冠FREE戳。某人将该封正面原写地址及带顶皇冠FREE戳画掉(但未画掉原收信人William Paget的姓名、身份等字样),利用封上的空白处,重新写信给艾塞克斯郡的Arthur Chichester先生。但这次寄信并没有得到William Paget的授权,所以寄、收信人分别向邮局支付了2便士邮资,封上盖八边形的“TO PAY 2d ONLY”戳和“2”付资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