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 19 日至23 日,“2008 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南昌”在江西省展览中心举行。 李伯琴参加了南昌全国邮展专题类邮集评审,现综述如下:
此次展出的 94 部专题邮集,再加上 24 部一框类中的专题邮集,共约 500 框,几乎占了本次邮展的“半壁江山”。
陈永的《第三帝国的兴亡》邮集在 2006 年全国专题邮展上初露锋芒以后,作者又努力修改,使其整体结构更清晰,整部邮集的章节间更加平衡、拓展更有效,同时还增补了 40%的邮品,如 1942 年手绘德国“欧洲邮政联盟”邮票设计图稿、1944 年波兰华沙起义专用邮票设计图稿(存世均一 件)等多种珍罕邮品。整部邮集共有 77 张鉴定证书,这次获得金奖加特别奖。
田润普的《阳光》邮集以其精辟的叙述、巧妙的编排以及精心的制作,在 2006 年全国专题邮展上一 鸣惊人,获得全场最高分 92 分加特别奖;2007 年参加圣彼得堡世界邮展获得大镀金奖。这次参加南昌全国邮展,该邮集扩展为 8 框。由于时间紧迫等原因,扩展后稍显素材不足、拓展不够确切。如“留住阳光”这一章,用 8 张贴片,说明白天太阳下去后,晚上是电灯、蜡烛的光,意思是把阳光留住,显得牵强。但因该邮集仍收集到 70 余个国家和地区的 990 余件邮品,包括世界上首套太阳图案的乌拉圭 1856 年“五月的太阳”邮票、1849 年巴伐利亚首枚“阳光”邮戳等,这次也获金奖加特别奖。
柯愈劲的《石油与天然气》邮集曾获金奖,编排较好,前言纲要较为突出。尽管在珍罕程度方面没有太拔尖的东西,却以中上邮品较多而取胜。
王志刚的《图书》邮集曾获世界邮展镀金奖及全国邮展金奖,这次增加了一些较好的邮品,如难得的马尔雷迪广告封。因此在本次邮展上仍获金奖。
尹保亮的《走进地图》邮集过去在国际邮展上曾获镀金奖,本次展出时改变了局部结构,制作更美观,也增加了“全国山河一片红”等珍罕邮票,因此获金奖。
《铁路线路》邮集获 2006年全国专题邮展金奖后,结构改动不大,但增添了“东方快车” 等邮品,这次仍获金奖。
此外,还有多部邮集可圈可点,例如《马》邮集过去在全国邮展上曾获金奖,这次变动不是很大,珍罕难度尚需加强。这次该邮集以 88 分获大镀金奖。曾在“新人新作展”上获一等奖的《水之韵》邮集,这次在编排上有进步,但在珍罕性上仍需加强,这次仅得 83 分,获镀金奖。 还有《心态》邮集,原先在“新人新作展”上,以一种创新的面貌出现,让人感到新鲜,经评委反复评审给了一等奖。这次展示时邮集又增加了不少邮品,但是在拓展以及适用素材上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叙述“发财致富”,用一枚猪的邮票来体现。发财的路径多得是,养猪就一定能发财吗?何况农村很多人近来都不养猪了。又如邮集使用了一套 6 枚的莱索托的分色印样,5 枚的图 案是一样的(为三个人的画面,其中有两个人好像在对话);另一枚的中心图案没有了,作者借此来说明“无中生有”还说得过去,但作者借用另 5 枚样票分别说明:1总爱’议论别人的长与短; 2说三道四;3捕风捉影;4道听途说;5背后议论。试问,同一个图怎么能随意分别说明 5 个 不同的含义?显然太牵强了。该邮集中还有不少类似的内容。经评委反复评议,这次只给了 80 分。 今后作者需要做更大的改变,使用符合逻辑的邮品与说明。
综观整个专题类邮集,水平比历届都高,因为大家都在进步,都按 FIP 的要求去选题、编排、 研究和提高收集难度。“外观”一项,80%多的邮集能获 4 分以上,这是作者了解到外观的重要性的结果。提高收集难度、增强珍罕性,使得各邮集都有了自已的“看家上品”,这就使得各邮集在其他评分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素材珍罕性从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也有一些邮集如《踢足球》、《轿车》、《葡萄》、《马车》、《消毒》、《疼痛》、《吸烟》、《帆船》、《蛇杖》、《水》、《鱼》、《驾驶汽车》、《儿童》、《环境雕塑》、
《马》、《鸟的翅膀》等邮集,虽然珍罕性不突出,但是在题目纲要、拓展、知识与研究方面下了 功夫,尽量不丢分,相对而言,等于为提高奖级打下基础。这些邮集一旦增加更多、更好的珍罕邮品,就会大大提高竞争能力。